邂逅梨花声音教育,让声音演绎动漫世界
8
2024-07-0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里程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反抗侵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企图由来已久
早在1894年7月,日本借口朝鲜问题发动了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在1895年强迫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从中国割走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勒索赔款白银2.3亿两,还取得了新的通商特权等各种权益。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日本不仅是八国之一,而且是出兵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日本与西方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北京与天津等华北心脏地区的驻兵权,日本驻军被称之为中国驻屯军。
紧接着,日本发动了1904年至1905年争夺中国东北利益的日俄战争,日本取得胜利,夺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殖民权益,吞并了辽东半岛。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关东总督府,第二年改为关东都督府,设都督一人,由现役陆军上将或中将担任;后又设立关东军,直属日本天皇,不断加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力量,企图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图谋路人皆知。
日本还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宣战的借口,派军队夺取济南、胶济铁路、胶州湾和青岛等地方,想通过巴黎和会使其合法化。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国内发生了震动世界的五四运动,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压力之下,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不得不归还在中国山东的大部分权益。但日本并不甘心,后又多次出兵中国山东。
(二)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对地大物博的中国垂涎已久。1927年6月底、7月初,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由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主持,外务省、关东军、陆军省、海军省等各方要员参会,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其中说道:“所谓满蒙者,乃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广袤74000千方里,人口2800万人。较我日本帝国国土大逾三倍,其人口只有我国1/3,不惟地广人稀令人羡慕,农矿森林等物之丰富,世之无其匹敌。”因此,日本的战略是:“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遭受重创。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决定进行军事冒险,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是其本性之一。“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田中奏折》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落后就要挨打”,也是日本首先侵略中国的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积弱积贫、多灾多难、十分落后。1931年夏,江淮水灾致40万人死亡、5000万人受灾。国民党军主力则在江西“围剿”红军,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军队炸毁了沈阳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然后污蔑是中国军队炸毁日本铁路。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当即决定,按照预定计划,迅速将主力集中到沈阳,先发制人,“惩罚”中国军队,然后占领东北三省。由于东北军较为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虽然部分将士对日军进行了反抗,但是没有对日军形成有组织的重大抵抗。蒋介石8月16日给张学良的电报说:“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张学良将这个电报转致东北各军事负责长官一体遵循,致使东北军在某种程度上被解除了思想武装。
由于绝大多数军队不抵抗,一夜之间,日军占领了沈阳城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辽宁省政府、兵工厂、飞机场等重要场所。沈阳兵工厂损失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野战炮250多门,各种子弹300万发、炮弹10万发。东三省航空处积存的300架飞机,尽被日军掠去。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也被抢走,洗劫一空。
1931年9月19日早晨,日军占领沈阳,晚上占领长春。一周内,关东军占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和12条铁路线。1932年2月5日,日军进占哈尔滨。至此,历时4个月18天,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占领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一系列事变,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华北、华东。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3月4日,日本军队兵不血刃侵占承德。随后,日本军队又发动向长城沿线各口进犯的“长城事变”。1935年,日本又发动“华北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从东北调兵入关,以武力胁迫中国冀、察、晋、鲁、绥华北五省,建立脱离国民党政府、听命于日本的特殊区域,实行华北特殊化。其目的是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让其从中国独立出去。
1936年8月,日本广田弘毅内阁通过了《国策基准》,确定了南攻南洋、北攻苏联、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1937年7月7日晚,驻在丰台的日军,经过较为充分准备后进行军事演习,深夜告知中国方面说在演习中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进行搜查。遭到中国方面拒绝后,日军对中国守军发起攻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反击,并决心与卢沟桥共存亡。这就是著名的“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又发动进攻上海的“八一三事变”。其目的是控制中国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置中国于死地。中国守军进行了英勇猛烈的反击。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日本全面进攻中国,其目的是要灭亡中国。中国国民政府不得不进行努力抵抗,否则就会很快垮台或灭亡。
二、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顺应全国的抗日救亡浪潮,逐步调整了对国民党的策略。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会议上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放弃“反蒋抗日”口号,向国民党提出“联合抗日”的建议。这是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而作出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化。毛泽东同志等人写信给蒋介石情真意切地提出:“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
面对日本的进攻,全国的抗日呼声越来越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并得到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国共两党就一些重要问题取得初步共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日本进攻上海后,国共合作的进程进一步加快。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和蒋介石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原则和共识,迅速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期对立的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御外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互相支援、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成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武装以及解放区人民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在极端艰苦困难的不利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在敌后战场英勇杀敌。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并展开肉搏战,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余人。这是“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民心士气。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切断了日军由大同到忻口的补给线。129师奇袭山西的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4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9年11月,八路军在河北涞源县黄土岭伏击日军,共歼灭日军900余人,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被炮火击中而毙命。
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100多个团40万人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破袭日占铁路、公路2000公里,沉重打击了日本军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随着抗战局势的严峻,国民党也审时度势,作出了相应响应。“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比较正确的宣言”。“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态度进一步发生重要转变,对日军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几百万军队。其政策的改变,对抗战局势有着重要意义。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当作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也采取努力的抗战态度。中日双方军队进行了多次大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抗战热情,给日本军队重大杀伤,自身也付出重大牺牲。在保卫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英勇作战,先后牺牲。仅淞沪战役,国军就伤亡18万以上。守卫宝山县城的500名官兵在姚子青营长率领下,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守卫四行仓库的800名官兵,孤军奋战4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
中国“所有前线的军队,不论陆军、空军和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正像《义勇军进行曲》中所说:“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自恃军事实力大大超过中国,认为中国不堪一击。日本军部多次扬言,一个月或两个月、顶多三个月打败中国。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空前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面对亚洲头号强国日本,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给日本帝国主义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挫败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三)全民族英勇抗战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任何一次反侵略斗争都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国的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抗日旗帜下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形成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磅礴气势。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投身到抗日洪流当中。
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虽身在国外,却心系祖国,在财力、人力上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战。在抗战中,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救亡组织649个,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战。1938年10月10日,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成为南洋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统一领导机关。1937年8月,美洲华侨成立了“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欧洲各国侨胞成立了“全欧华侨抗联会”,他们积极募集款项,支援抗战。
毛泽东同志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抗战力量,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保障。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觉醒、民族团结空前提高,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古老的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抗日战争是由日本单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旨在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在这个历史时期,阶级矛盾下降,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亡国危险的面前,所有中国人都遇到了生死存亡的问题。正如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所发通电中指出的:“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人喊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力量展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空前觉醒,要求举国共同抗敌,挽救民族危亡。“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前线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以赴支持抗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团结一致,通过参军、参战、罢工、示威游行,成立工会、工人俱乐部等形式来唤醒全国人民的觉醒,开展抗日救国斗争。中国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征募的壮丁,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是抗日的主力军,农民群众还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援和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英勇地站在了时代前列。在民族危急关头,中国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他们或以笔代枪,或投笔从戎,投身抗战。上海文艺界的巴金、茅盾、郁达夫、郭沫若等60余人曾致电北平文化界:“抗战到底,维系国脉于不坠。”北平、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各地的大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声讨日寇的侵略罪行,要求国民政府坚决抗日。更有万千青年,长途跋涉,历尽艰难奔赴延安。
(二)国家至上、全民参与
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占人口90%以上的汉族的贡献外,也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各民族联合抗日的部队。“抗联”的11个军中都有朝鲜族战士,名垂青史的“八女投江”,其中就有李凤善等朝鲜族女战士。“七七事变”后,在归绥的蒙汉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一道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夏成立了以蒙古族为主的蒙古抗日游击队,对巩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建立“回民抗日救国协会”。河北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山东渤海军区回民支队等在与日本侵略者奋战中战果突出。云南各族子弟组成了抗日边防游击队、“抗日救国会”。海南的黎、苗族等参加了琼崖抗日独立游击纵队,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参与了的台湾义勇军等,在抗战期间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海外侨胞怀着对中华民族解放的热切期望,积极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头三年,华侨捐献的款项达6亿元,认购公债11亿元,捐献的各种飞机200多架、救护车1000多辆,还有各种战车、药品、食品等。华侨中有4万多热血青年,毅然回国奔赴抗日战场。大批华侨司机、技工、医护人员、航空志愿人员,远渉重洋,回国服务,直至战争结束。在中国空军飞行员中,华侨占有相当数量。海外侨胞用自己的行动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的爱国人士组织抗日团体、成立民主党派,为抗日战争作出积极贡献。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宋庆龄女士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战,呼吁欧美国家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并于1938年6月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许多爱国人士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1941年3月,一些中间党派统一建国同志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和部分无党派人士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的中坚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汇集起来,他们主张国共合作,号召人民抗战,与中国共产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团结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的体现。“空前的民族危机使一切阶级、阶层的目的、愿望和要求都在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总目标下统一起来。革命高潮本身就采取了民族运动的形式。”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不畏强敌、血战到底
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之一,日本军队很有战斗力。但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抗战中表现出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日军所到之处,采用一切最野蛮、最残忍的侵略手段,包括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甚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企图在短时间内征服中国。迷信武力的日本帝国主义,以为中国人民会屈从于他们的淫威和刺刀,做驯服的臣民。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空前的民族危机,唤起空前的民族觉醒。中华民族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得那么英勇顽强,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东北抗日联军长期对敌作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使日军寝食不安。日军推行大规模的“清剿”和残暴的“并屯”政策,抗联的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1940年2月,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不幸牺牲,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第三军二团政治委员赵一曼负伤被捕,忠贞不屈,慷慨就义。第五军妇女团的8位战士被敌军包围,弹尽粮绝,集体投江,壮烈殉国。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撤退,与日军血战到底,投完最后一个手榴弹、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为不做日寇俘虏而跳下悬崖。
在抗战中,很多国民党爱国将士也进行了英勇抵抗。忻口战役中,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骐率部血战五昼夜,壮烈殉国。台儿庄战役中,坚守台儿庄的勇士与敌展开巷战,守卫滕县的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与日军激战三昼夜,该师大部分为国捐躯。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率部与日军激战九昼夜,身中数弹仍然大呼“杀敌报国”,最后英勇牺牲。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两次出征,消耗和吸引了大量日军,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380多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的胜利。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援,这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最主要、最根本的还是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基本上得不到外援,八路军、新四军在数年中“没有得到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解放区还受到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围困。在如此条件下要战胜强敌,是依靠自力胜敌还是指望外援胜敌?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但是抗日战争“加重了中国自力更生的意义,中国无论如何也应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在伟大抗战中,基本依靠中国的自力胜敌,中国的力量也正在发动,不但将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且将压倒敌人而驱逐之,这是没有疑义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和持久抗战的关键。在抗日的艰难岁月里,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下至普通的老百姓,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党、政、军、民、学、商,都参加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
当时,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全旅指战员的艰苦奋斗,昔日野狼成群、蒿蓬塞路的荒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他们便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中华民族就是以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战胜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困苦,迎来抗战的最后胜利。
(五)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1941年至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野蛮“扫荡”;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继续加紧制造反共摩擦活动,不仅停发了八路军的薪饷、弹药,且对我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华北各地连年遭受旱灾,敌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毛泽东同志回顾当时的情形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同志号召解放区军民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次的抗战,表示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一个作风,就是不怕一切困难,不怕一切牺牲,坚持下来。这就保证了我们的胜利。”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抗战中对敌作战125000余次,消灭日、伪军171万余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伟大贡献。
在抗战中,开拓创新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根据抗日战争的特点和中日双方在战争进程中的发展变化,于1938年5月底、6月初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同时还预测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被国内外军事专家称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世界军事史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中国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通过组织民众、建立抗日武装来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中,解放区军民以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敌后武工队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打退敌人的进攻和破坏,让日、伪军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英勇奋战,共歼灭日军154万人以上,受降128万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胜利。中国人民不仅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抗日战争之初,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只有几万人,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120多万,民兵200多万,19个解放区的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完整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支柱。这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新成果,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大法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才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形成全民族空前的觉醒和团结,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增强对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认识和把握,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动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里程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反抗侵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侵略中国的企图由来已久
早在1894年7月,日本借口朝鲜问题发动了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在1895年强迫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从中国割走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勒索赔款白银2.3亿两,还取得了新的通商特权等各种权益。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日本不仅是八国之一,而且是出兵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日本与西方列强取得了在中国北京与天津等华北心脏地区的驻兵权,日本驻军被称之为中国驻屯军。
紧接着,日本发动了1904年至1905年争夺中国东北利益的日俄战争,日本取得胜利,夺取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的殖民权益,吞并了辽东半岛。1905年,日本在中国东北设立关东总督府,第二年改为关东都督府,设都督一人,由现役陆军上将或中将担任;后又设立关东军,直属日本天皇,不断加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军事力量,企图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图谋路人皆知。
日本还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宣战的借口,派军队夺取济南、胶济铁路、胶州湾和青岛等地方,想通过巴黎和会使其合法化。由于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国内发生了震动世界的五四运动,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压力之下,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不得不归还在中国山东的大部分权益。但日本并不甘心,后又多次出兵中国山东。
(二)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对地大物博的中国垂涎已久。1927年6月底、7月初,日本政府在东京召开了东方会议,会议由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主持,外务省、关东军、陆军省、海军省等各方要员参会,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其中说道:“所谓满蒙者,乃奉天吉林,黑龙江及内外蒙古是也,广袤74000千方里,人口2800万人。较我日本帝国国土大逾三倍,其人口只有我国1/3,不惟地广人稀令人羡慕,农矿森林等物之丰富,世之无其匹敌。”因此,日本的战略是:“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遭受重创。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决定进行军事冒险,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是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是其本性之一。“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田中奏折》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落后就要挨打”,也是日本首先侵略中国的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积弱积贫、多灾多难、十分落后。1931年夏,江淮水灾致40万人死亡、5000万人受灾。国民党军主力则在江西“围剿”红军,日本帝国主义认为这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军队炸毁了沈阳附近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然后污蔑是中国军队炸毁日本铁路。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当即决定,按照预定计划,迅速将主力集中到沈阳,先发制人,“惩罚”中国军队,然后占领东北三省。由于东北军较为忠实地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虽然部分将士对日军进行了反抗,但是没有对日军形成有组织的重大抵抗。蒋介石8月16日给张学良的电报说:“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张学良将这个电报转致东北各军事负责长官一体遵循,致使东北军在某种程度上被解除了思想武装。
由于绝大多数军队不抵抗,一夜之间,日军占领了沈阳城东北边防军长官公署、辽宁省政府、兵工厂、飞机场等重要场所。沈阳兵工厂损失步枪15万支、手枪6万支、重炮野战炮250多门,各种子弹300万发、炮弹10万发。东三省航空处积存的300架飞机,尽被日军掠去。唯一的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也被抢走,洗劫一空。
1931年9月19日早晨,日军占领沈阳,晚上占领长春。一周内,关东军占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和12条铁路线。1932年2月5日,日军进占哈尔滨。至此,历时4个月18天,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占领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11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三)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一系列事变,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华北、华东。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3年3月4日,日本军队兵不血刃侵占承德。随后,日本军队又发动向长城沿线各口进犯的“长城事变”。1935年,日本又发动“华北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从东北调兵入关,以武力胁迫中国冀、察、晋、鲁、绥华北五省,建立脱离国民党政府、听命于日本的特殊区域,实行华北特殊化。其目的是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让其从中国独立出去。
1936年8月,日本广田弘毅内阁通过了《国策基准》,确定了南攻南洋、北攻苏联、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1937年7月7日晚,驻在丰台的日军,经过较为充分准备后进行军事演习,深夜告知中国方面说在演习中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城进行搜查。遭到中国方面拒绝后,日军对中国守军发起攻击,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反击,并决心与卢沟桥共存亡。这就是著名的“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又发动进攻上海的“八一三事变”。其目的是控制中国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置中国于死地。中国守军进行了英勇猛烈的反击。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指出:“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日本全面进攻中国,其目的是要灭亡中国。中国国民政府不得不进行努力抵抗,否则就会很快垮台或灭亡。
二、中华民族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顺应全国的抗日救亡浪潮,逐步调整了对国民党的策略。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瓦窑堡会议上作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1936年5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放弃“反蒋抗日”口号,向国民党提出“联合抗日”的建议。这是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而作出的一个重大政策变化。毛泽东同志等人写信给蒋介石情真意切地提出:“今日之事,抗日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人心,遭千秋之辱骂。”“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
面对日本的进攻,全国的抗日呼声越来越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并得到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国共两党就一些重要问题取得初步共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日本进攻上海后,国共合作的进程进一步加快。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和蒋介石的谈话,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原则和共识,迅速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长期对立的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御外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互相支援、互相配合,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成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武装以及解放区人民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在极端艰苦困难的不利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在敌后战场英勇杀敌。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并展开肉搏战,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余人。这是“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民心士气。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切断了日军由大同到忻口的补给线。129师奇袭山西的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4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9年11月,八路军在河北涞源县黄土岭伏击日军,共歼灭日军900余人,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旅长阿部规秀中将被炮火击中而毙命。
1940年8月开始的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100多个团40万人在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破袭日占铁路、公路2000公里,沉重打击了日本军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随着抗战局势的严峻,国民党也审时度势,作出了相应响应。“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比较正确的宣言”。“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态度进一步发生重要转变,对日军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国民党当时是执政党,拥有几百万军队。其政策的改变,对抗战局势有着重要意义。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当作主要作战对象,国民党也采取努力的抗战态度。中日双方军队进行了多次大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抗战热情,给日本军队重大杀伤,自身也付出重大牺牲。在保卫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率部英勇作战,先后牺牲。仅淞沪战役,国军就伤亡18万以上。守卫宝山县城的500名官兵在姚子青营长率领下,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守卫四行仓库的800名官兵,孤军奋战4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
中国“所有前线的军队,不论陆军、空军和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正像《义勇军进行曲》中所说:“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在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自恃军事实力大大超过中国,认为中国不堪一击。日本军部多次扬言,一个月或两个月、顶多三个月打败中国。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空前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中国人民空前的民族觉醒。面对亚洲头号强国日本,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给日本帝国主义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挫败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
(三)全民族英勇抗战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任何一次反侵略斗争都不同,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国的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抗日旗帜下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形成了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磅礴气势。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投身到抗日洪流当中。
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虽身在国外,却心系祖国,在财力、人力上以各种形式支援抗战。在抗战中,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救亡组织649个,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战。1938年10月10日,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成为南洋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统一领导机关。1937年8月,美洲华侨成立了“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欧洲各国侨胞成立了“全欧华侨抗联会”,他们积极募集款项,支援抗战。
毛泽东同志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抗战力量,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重要保障。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觉醒、民族团结空前提高,民族凝聚力迅速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古老的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三、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抗日战争是由日本单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旨在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在这个历史时期,阶级矛盾下降,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亡国危险的面前,所有中国人都遇到了生死存亡的问题。正如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所发通电中指出的:“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人喊出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各阶级、各阶层、各种社会力量展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空前觉醒,要求举国共同抗敌,挽救民族危亡。“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前线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以赴支持抗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们团结一致,通过参军、参战、罢工、示威游行,成立工会、工人俱乐部等形式来唤醒全国人民的觉醒,开展抗日救国斗争。中国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征募的壮丁,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是抗日的主力军,农民群众还以各种形式积极支援和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英勇地站在了时代前列。在民族危急关头,中国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责任感,他们或以笔代枪,或投笔从戎,投身抗战。上海文艺界的巴金、茅盾、郁达夫、郭沫若等60余人曾致电北平文化界:“抗战到底,维系国脉于不坠。”北平、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各地的大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声讨日寇的侵略罪行,要求国民政府坚决抗日。更有万千青年,长途跋涉,历尽艰难奔赴延安。
(二)国家至上、全民参与
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占人口90%以上的汉族的贡献外,也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是一支各民族联合抗日的部队。“抗联”的11个军中都有朝鲜族战士,名垂青史的“八女投江”,其中就有李凤善等朝鲜族女战士。“七七事变”后,在归绥的蒙汉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一道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0年夏成立了以蒙古族为主的蒙古抗日游击队,对巩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建立“回民抗日救国协会”。河北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山东渤海军区回民支队等在与日本侵略者奋战中战果突出。云南各族子弟组成了抗日边防游击队、“抗日救国会”。海南的黎、苗族等参加了琼崖抗日独立游击纵队,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参与了的台湾义勇军等,在抗战期间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海外侨胞怀着对中华民族解放的热切期望,积极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全面抗战头三年,华侨捐献的款项达6亿元,认购公债11亿元,捐献的各种飞机200多架、救护车1000多辆,还有各种战车、药品、食品等。华侨中有4万多热血青年,毅然回国奔赴抗日战场。大批华侨司机、技工、医护人员、航空志愿人员,远渉重洋,回国服务,直至战争结束。在中国空军飞行员中,华侨占有相当数量。海外侨胞用自己的行动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中国的爱国人士组织抗日团体、成立民主党派,为抗日战争作出积极贡献。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宋庆龄女士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战,呼吁欧美国家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并于1938年6月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许多爱国人士都参加了这个组织,其主要目的在于争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1941年3月,一些中间党派统一建国同志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等和部分无党派人士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的中坚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汇集起来,他们主张国共合作,号召人民抗战,与中国共产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胜利。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团结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得到空前的体现。“空前的民族危机使一切阶级、阶层的目的、愿望和要求都在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总目标下统一起来。革命高潮本身就采取了民族运动的形式。”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不畏强敌、血战到底
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之一,日本军队很有战斗力。但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抗战中表现出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日军所到之处,采用一切最野蛮、最残忍的侵略手段,包括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甚至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企图在短时间内征服中国。迷信武力的日本帝国主义,以为中国人民会屈从于他们的淫威和刺刀,做驯服的臣民。他们完全没有想到,空前的民族危机,唤起空前的民族觉醒。中华民族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表现得那么英勇顽强,使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东北抗日联军长期对敌作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使日军寝食不安。日军推行大规模的“清剿”和残暴的“并屯”政策,抗联的力量受到很大的削弱。1940年2月,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不幸牺牲,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第三军二团政治委员赵一曼负伤被捕,忠贞不屈,慷慨就义。第五军妇女团的8位战士被敌军包围,弹尽粮绝,集体投江,壮烈殉国。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撤退,与日军血战到底,投完最后一个手榴弹、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为不做日寇俘虏而跳下悬崖。
在抗战中,很多国民党爱国将士也进行了英勇抵抗。忻口战役中,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骐率部血战五昼夜,壮烈殉国。台儿庄战役中,坚守台儿庄的勇士与敌展开巷战,守卫滕县的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与日军激战三昼夜,该师大部分为国捐躯。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率部与日军激战九昼夜,身中数弹仍然大呼“杀敌报国”,最后英勇牺牲。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两次出征,消耗和吸引了大量日军,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380多万人。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的胜利。
(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援,这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最主要、最根本的还是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基本上得不到外援,八路军、新四军在数年中“没有得到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解放区还受到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围困。在如此条件下要战胜强敌,是依靠自力胜敌还是指望外援胜敌?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起来,但是抗日战争“加重了中国自力更生的意义,中国无论如何也应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在伟大抗战中,基本依靠中国的自力胜敌,中国的力量也正在发动,不但将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且将压倒敌人而驱逐之,这是没有疑义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和持久抗战的关键。在抗日的艰难岁月里,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下至普通的老百姓,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党、政、军、民、学、商,都参加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
当时,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全旅指战员的艰苦奋斗,昔日野狼成群、蒿蓬塞路的荒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他们便做到了粮食和经费的全部自给,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中华民族就是以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战胜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困苦,迎来抗战的最后胜利。
(五)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1941年至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阶段。日本侵略者加紧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野蛮“扫荡”;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继续加紧制造反共摩擦活动,不仅停发了八路军的薪饷、弹药,且对我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华北各地连年遭受旱灾,敌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毛泽东同志回顾当时的情形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同志号召解放区军民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解放区军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次的抗战,表示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一个作风,就是不怕一切困难,不怕一切牺牲,坚持下来。这就保证了我们的胜利。”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抗战中对敌作战125000余次,消灭日、伪军171万余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伟大贡献。
在抗战中,开拓创新精神得到充分体现。毛泽东同志根据抗日战争的特点和中日双方在战争进程中的发展变化,于1938年5月底、6月初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同时还预测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被国内外军事专家称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世界军事史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中国各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通过组织民众、建立抗日武装来发展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中,解放区军民以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敌后武工队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打退敌人的进攻和破坏,让日、伪军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英勇奋战,共歼灭日军154万人以上,受降128万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胜利。中国人民不仅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抗日战争之初,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只有几万人,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军队发展到120多万,民兵200多万,19个解放区的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完整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支柱。这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创新成果,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在抗日战争中,我们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重大法宝。正因为中华民族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才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形成全民族空前的觉醒和团结,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增强对抗战时期民族精神的认识和把握,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