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梨花声音教育,让声音演绎动漫世界
3
2024-07-03
一大波外国游客自发成了中国的“互联网嘴替”,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我们当下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借嘴”意识,坚持深度开放,做好自己的事,秉持“无心”智慧,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欢迎更多人“走进来”一睹真实中国,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终会走进全世界更多人心中。
随着我国逐步扩大免签国家名单,外国游客扎堆来华,一大批海外博主的“China Travel”(中国旅行)视频也火遍全网。翻看他们镜头里的“中国故事”,有人说“中国高铁又快又稳”;有人对中国治安赞不绝口;还有人创造出了“city不city啊”的网梗,成为海外网友用以形容中国“洋气”的高频词汇……这些“China Travel”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大量围观和讨论,有人在评论区直呼“被西方媒体骗了!”
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形象被垄断传播权的西方媒体肆意“转译”。在全方位的妖魔化之下,关于中国的荒唐论调层出不穷,导致相当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极其离谱。这些年,为有效解决“挨骂”问题,我们不断拓展国际传播的方式和效能,但在“西强东弱”的传播大格局之下,许多中国故事并不能很好地传出去。由此观之,此番一大波外国游客自发成了中国的“互联网嘴替”,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我们当下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启示。
其一,要有“借嘴”意识。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相近的传播者的观点”。成长于相同的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外国讲述者与其母国受众几乎没有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障碍,交流起来更顺畅,也更容易说到对方关注点上。此外,由于文化和情感的熟悉,外国观众对其讲述的内容也更容易接受,在客观上让中国故事有了更多被理解的可能。
回溯历史,国际友人见闻一直是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途径。20世纪30年代,一部《红星照耀中国》,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生动展现于西方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伊文思、安东尼奥尼的镜头,让世界看到了这个“不太一样的”新生人民共和国。如今的这波“China Travel”,在道理上异曲同工。因为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会发现“中国根本不是传说的那样”,强烈的“反差感”,自然让很多人自发成了中国的“嘴替”。
其二,坚持深度开放。眼下的这波“China Travel”,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伴随有相关政策的持续升级。起初,苦于各类App没有外语翻译又无法绑定银行卡,外国友人多有抱怨,面对高昂的国际漫游费用也面露难色。但没过多久,他们的诉求就被听到、被解决,也让他们在另一个层面体会到了“中国速度”。
事实说明,“city不city啊”背后,是不断便利的入境政策,是中国社会的开放姿态。吸引更多人实地探访中国,让“洋嘴替”成为魅力中国的“代言人”,一大关键是持续做好“开放文章”。从出台免签政策、优化跨境支付等实操层面,到社会氛围、思想观念的包容引导,当“开放”成为中国社会更鲜明的底色,世界能够以更低成本了解真实的、全面的、立体的中国,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也会越来越多。
其三,做好自己的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任何软实力的塑造,都离不开硬实力的打底,只有脚踏实地发展自己,才能拿出更多扎实的可观可感的具象成果。外国人来到中国,自发地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充满新奇感地讲述和赞美他们看到、感受到的中国,归根结底缘于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
有学者梳理了YouTube上在华外国人开设的上百条账号内容发现,中西对比是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共通选择:说中国社会秩序混乱?可事实是,这里有“凌晨两点街边撸串”的安全感。说中国发展落后?事实上,中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便捷的网购系统融入生活,买东西只需“扫一扫”……放眼望去,丰富多彩的美食美景、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图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等等,都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母题,也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切入点。
其四,秉持“无心”智慧。讲好故事,前提是研究受众。国际传播学者研究发现,移动互联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正在逐渐转向以个人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模式,传者和受者的地位愈发平等,个人情感、个人风格等鲜活度直线提升。这种新途径,也意味着传播处于一种平视的姿态,更易于让受众不设防地去评判和接受。
仔细审视这些炙手可热的中国故事,许多视频没有精美的包装、炫酷的转场,有的只是简简单单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记录。而恰恰就是这些最普通最朴素的生活样貌,很“上头”很“治愈”。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把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的镜头前,往往就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效。那种生活化的视角与足够的松弛感,反而会让人感受到真善美,最终四两拨千斤。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有人曾揭示西方在表述东方上的文化霸权。当然,对中国的种种刻板印象和负面看法,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中国形象“自塑”与“他塑”的二元对立也不是一两天能打破的。厚积才能薄发,久久方可为功。秉持开放和淡定,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欢迎更多人“走进来”一睹真实中国,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终会走进全世界更多人心中。
一大波外国游客自发成了中国的“互联网嘴替”,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我们当下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借嘴”意识,坚持深度开放,做好自己的事,秉持“无心”智慧,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欢迎更多人“走进来”一睹真实中国,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终会走进全世界更多人心中。
随着我国逐步扩大免签国家名单,外国游客扎堆来华,一大批海外博主的“China Travel”(中国旅行)视频也火遍全网。翻看他们镜头里的“中国故事”,有人说“中国高铁又快又稳”;有人对中国治安赞不绝口;还有人创造出了“city不city啊”的网梗,成为海外网友用以形容中国“洋气”的高频词汇……这些“China Travel”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大量围观和讨论,有人在评论区直呼“被西方媒体骗了!”
长期以来,中国国家形象被垄断传播权的西方媒体肆意“转译”。在全方位的妖魔化之下,关于中国的荒唐论调层出不穷,导致相当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极其离谱。这些年,为有效解决“挨骂”问题,我们不断拓展国际传播的方式和效能,但在“西强东弱”的传播大格局之下,许多中国故事并不能很好地传出去。由此观之,此番一大波外国游客自发成了中国的“互联网嘴替”,是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对我们当下做好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启示。
其一,要有“借嘴”意识。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倾向于接受与自身身份相近的传播者的观点”。成长于相同的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外国讲述者与其母国受众几乎没有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障碍,交流起来更顺畅,也更容易说到对方关注点上。此外,由于文化和情感的熟悉,外国观众对其讲述的内容也更容易接受,在客观上让中国故事有了更多被理解的可能。
回溯历史,国际友人见闻一直是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途径。20世纪30年代,一部《红星照耀中国》,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生动展现于西方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伊文思、安东尼奥尼的镜头,让世界看到了这个“不太一样的”新生人民共和国。如今的这波“China Travel”,在道理上异曲同工。因为只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会发现“中国根本不是传说的那样”,强烈的“反差感”,自然让很多人自发成了中国的“嘴替”。
其二,坚持深度开放。眼下的这波“China Travel”,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伴随有相关政策的持续升级。起初,苦于各类App没有外语翻译又无法绑定银行卡,外国友人多有抱怨,面对高昂的国际漫游费用也面露难色。但没过多久,他们的诉求就被听到、被解决,也让他们在另一个层面体会到了“中国速度”。
事实说明,“city不city啊”背后,是不断便利的入境政策,是中国社会的开放姿态。吸引更多人实地探访中国,让“洋嘴替”成为魅力中国的“代言人”,一大关键是持续做好“开放文章”。从出台免签政策、优化跨境支付等实操层面,到社会氛围、思想观念的包容引导,当“开放”成为中国社会更鲜明的底色,世界能够以更低成本了解真实的、全面的、立体的中国,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也会越来越多。
其三,做好自己的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任何软实力的塑造,都离不开硬实力的打底,只有脚踏实地发展自己,才能拿出更多扎实的可观可感的具象成果。外国人来到中国,自发地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充满新奇感地讲述和赞美他们看到、感受到的中国,归根结底缘于中国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
有学者梳理了YouTube上在华外国人开设的上百条账号内容发现,中西对比是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共通选择:说中国社会秩序混乱?可事实是,这里有“凌晨两点街边撸串”的安全感。说中国发展落后?事实上,中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便捷的网购系统融入生活,买东西只需“扫一扫”……放眼望去,丰富多彩的美食美景、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图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等等,都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母题,也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故事的切入点。
其四,秉持“无心”智慧。讲好故事,前提是研究受众。国际传播学者研究发现,移动互联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正在逐渐转向以个人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模式,传者和受者的地位愈发平等,个人情感、个人风格等鲜活度直线提升。这种新途径,也意味着传播处于一种平视的姿态,更易于让受众不设防地去评判和接受。
仔细审视这些炙手可热的中国故事,许多视频没有精美的包装、炫酷的转场,有的只是简简单单再普通不过的日常记录。而恰恰就是这些最普通最朴素的生活样貌,很“上头”很“治愈”。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把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的镜头前,往往就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之效。那种生活化的视角与足够的松弛感,反而会让人感受到真善美,最终四两拨千斤。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有人曾揭示西方在表述东方上的文化霸权。当然,对中国的种种刻板印象和负面看法,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中国形象“自塑”与“他塑”的二元对立也不是一两天能打破的。厚积才能薄发,久久方可为功。秉持开放和淡定,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欢迎更多人“走进来”一睹真实中国,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终会走进全世界更多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