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梨花声音教育,让声音演绎动漫世界
10
2024-07-16
低斑蜻现身海淀!日前,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水生态健康监测团队在执行水生昆虫调查时,于上庄水库沿岸,发现世界极度濒危物种低斑蜻。
环境适宜 绝迹物种重现北京
低斑蜻虽小,却不同凡响。它是2023年国家林草局公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唯一一个蜻蜓目昆虫。
此前的2011年,有研究认为,“低斑蜻在北京可能已经绝迹”。13年后,这一比大熊猫还珍稀、异常“娇贵”的物种在海淀重现,让人异常惊喜。
低斑蜻在海淀出现并不是偶然的。2023年9月初,三尾北京市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花䱻在海淀“三山五园”水系中被发现。
海淀的区域特点决定了在这里发现花䱻、低斑蜻殊为不易。海淀区是北京中心城区,截至2023年底,人口为312.5万,是北京的14.3%;面积430.77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的2.6%。2023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北京全市占比四分之一强,成为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唯一过万亿的区,也是全国唯一过万亿的地市级区县。
经济体量庞大,人口众多,面积有限,生态环境能够持续改善,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多措并举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低斑蜻栖身海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是海淀生态环境的直观呈现,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
事非经过不知难。从海淀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可以感受生态治理下的真功夫。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3年度海淀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大气环境方面,2023年海淀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9年下降20%,全区空气质量连续九年保持城六区最优。
水环境方面,地表水8个市级考核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无劣V类水体,市级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
土壤环境方面,质量保持总体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耕地均为优先保护类。
声环境方面,质量总体稳定,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下,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因此,必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系统思维,打出组合拳,使海淀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达到“良”,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6.1,持续保持中心城区首位。
海淀以水为名,努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篇章。正是凭借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海淀让花䱻、低斑蜻等“挑剔”的物种得以容身,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目前,海淀区已初步形成涵盖维管植物、鸟类、哺乳类等13个类群、1540种的物种名录,在国家植物园、圆明园等地分别调查发现白胸苦恶鸟、红尾歌鸲、鸲(qu)姬(ji)鹟( weng)等7种当地鸟类新记录物种。
持续改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我们要始终询问的是,我们为什么出发,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毫无疑问,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竭泽而渔,靠破坏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增长,得不偿失,也难以为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海淀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这样的发展正是人们所期待的,也符合发展目的。
花园城市示范区是海淀一张亮丽的名片。海淀正全面推动花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在这里,三山五园地区生态环境提升、花园式绿廊绿道及公园绿地建设持续推进,为群众创造更多绿色空间;结合海淀历史文化特色推进城市彩化,使海淀多维增彩;曙光街道作为“花园式示范街区”试点街道,致力于让市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积极推动新型集体林场建设,全力提升公园服务品质,林地、绿地资源价值充分彰显。
如果我们把海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审视,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逻辑。
从历史来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人民福祉,也关乎民族未来。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不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也旗帜鲜明地亮出了生态环境的地位。
我们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提及生态环境治理,不可避免地涉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海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另一方面,空气质量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城六区第一。海淀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鲜活样本。
城市是我家,环境靠大家。为了让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了让城市的明天更美好,为了让低斑蜻等珍稀生物和我们共享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一起建设美丽世界。(大北为南)
低斑蜻现身海淀!日前,北京市海淀区水务局水生态健康监测团队在执行水生昆虫调查时,于上庄水库沿岸,发现世界极度濒危物种低斑蜻。
环境适宜 绝迹物种重现北京
低斑蜻虽小,却不同凡响。它是2023年国家林草局公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唯一一个蜻蜓目昆虫。
此前的2011年,有研究认为,“低斑蜻在北京可能已经绝迹”。13年后,这一比大熊猫还珍稀、异常“娇贵”的物种在海淀重现,让人异常惊喜。
低斑蜻在海淀出现并不是偶然的。2023年9月初,三尾北京市重点保护水生动物花䱻在海淀“三山五园”水系中被发现。
海淀的区域特点决定了在这里发现花䱻、低斑蜻殊为不易。海淀区是北京中心城区,截至2023年底,人口为312.5万,是北京的14.3%;面积430.77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的2.6%。2023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北京全市占比四分之一强,成为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唯一过万亿的区,也是全国唯一过万亿的地市级区县。
经济体量庞大,人口众多,面积有限,生态环境能够持续改善,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多措并举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低斑蜻栖身海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是海淀生态环境的直观呈现,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
事非经过不知难。从海淀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可以感受生态治理下的真功夫。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3年度海淀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大气环境方面,2023年海淀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9年下降20%,全区空气质量连续九年保持城六区最优。
水环境方面,地表水8个市级考核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无劣V类水体,市级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
土壤环境方面,质量保持总体良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耕地均为优先保护类。
声环境方面,质量总体稳定,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在70分贝以下,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因此,必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系统思维,打出组合拳,使海淀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达到“良”,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6.1,持续保持中心城区首位。
海淀以水为名,努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篇章。正是凭借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海淀让花䱻、低斑蜻等“挑剔”的物种得以容身,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目前,海淀区已初步形成涵盖维管植物、鸟类、哺乳类等13个类群、1540种的物种名录,在国家植物园、圆明园等地分别调查发现白胸苦恶鸟、红尾歌鸲、鸲(qu)姬(ji)鹟( weng)等7种当地鸟类新记录物种。
持续改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上,我们要始终询问的是,我们为什么出发,怎么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毫无疑问,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竭泽而渔,靠破坏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增长,得不偿失,也难以为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海淀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这样的发展正是人们所期待的,也符合发展目的。
花园城市示范区是海淀一张亮丽的名片。海淀正全面推动花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在这里,三山五园地区生态环境提升、花园式绿廊绿道及公园绿地建设持续推进,为群众创造更多绿色空间;结合海淀历史文化特色推进城市彩化,使海淀多维增彩;曙光街道作为“花园式示范街区”试点街道,致力于让市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积极推动新型集体林场建设,全力提升公园服务品质,林地、绿地资源价值充分彰显。
如果我们把海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审视,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逻辑。
从历史来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关系人民福祉,也关乎民族未来。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不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也旗帜鲜明地亮出了生态环境的地位。
我们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提及生态环境治理,不可避免地涉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海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另一方面,空气质量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城六区第一。海淀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鲜活样本。
城市是我家,环境靠大家。为了让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为了让城市的明天更美好,为了让低斑蜻等珍稀生物和我们共享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一起建设美丽世界。(大北为南)